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4-12-28 15:43:34

一、磁悬浮飞轮储能应用场景

1、再生能量回收:

       轨道交通列车在制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动能,以往这些能量通常被电阻以热能形式消耗掉,造成了能量浪费。而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可在列车制动时,将这部分动能转化为飞轮的高速旋转动能存储起来。当列车启动或加速时,飞轮再将存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释放,反馈回电网供列车使用,从而实现了再生能量的回收利用,降低了轨道交通系统的整体能耗。

2、稳定电网电压:

       列车的频繁启停会导致电网电压出现波动,影响供电质量和其他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电网电压的变化,在电压升高时吸收多余能量,在电压降低时释放能量,起到稳定电网电压的作用,保障了轨道交通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提高供电可靠性:

      在主电源出现故障或停电的情况下,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可以作为备用电源,在短时间内为轨道交通系统的关键设备(如信号系统、通信系统、安全门等)提供应急电力支持,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和乘客的正常疏散,大大提高了轨道交通的供电可靠性。

二、磁悬浮飞轮储能工艺原理

   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主要由高速飞轮、同轴的电动 / 发电机、磁悬浮轴承、双向功率变换器以及控制系统等组成。其工作原理如下:充电过程:当需要存储能量时,采用电动机工作模式,通过双向功率变换器将外部电能输入给电动 / 发电机,电动 / 发电机驱动飞轮高速旋转,电能转化为飞轮的机械能(动能),使飞轮的转速不断提高,从而将能量储存起来。在此过程中,磁悬浮轴承利用磁力使飞轮转子悬浮在真空环境中,减少了机械摩擦和能量损耗。

放电过程:当需要释放能量时,采用发电机工作模式,高速旋转的飞轮带动电动 / 发电机的转子旋转,通过双向功率变换器将飞轮存储的动能转化为电能输出,供轨道交通系统的设备使用。

三、磁悬浮飞轮储能工艺流程:

1、能量存储阶段:列车制动监测:实时监测轨道交通列车的制动状态,当列车开始制动时,检测到制动信号。

2、启动充电:

控制系统接收到制动信号后,启动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充电模式,双向功率变换器开始工作,将列车制动产生的电能传输给电动 / 发电机。

3、驱动飞轮旋转:

电动 / 发电机在电能的驱动下,带动飞轮高速旋转,飞轮的转速逐渐升高,电能不断转化为飞轮的动能,实现能量的存储。同时,磁悬浮轴承通过磁力保持飞轮转子的稳定悬浮,减少摩擦和损耗。

4、能量释放阶段:

列车启动或加速需求监测:持续监测列车的运行状态,当列车需要启动或加速时,判断出对能量的需求。

5、启动放电:

控制系统根据列车的能量需求,启动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放电模式,双向功率变换器调整工作状态。

6、飞轮带动发电机:

高速旋转的飞轮带动电动 / 发电机的转子旋转,发电机将飞轮的动能转化为电能。

7、电能输出:

转化后的电能通过双向功率变换器输出到轨道交通的供电网络中,为列车的启动或加速提供电力支持。

四、 磁悬浮飞轮储能在轨道交通领域运营难点:

1、 高成本:

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制造和维护成本较高,包括高速电机、磁轴承、真空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成本,以及复杂的控制系统和监测设备等。这限制了其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泛应用,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以提高经济性。

2技术复杂性:

该系统涉及到高速旋转、磁悬浮、能量转换与控制等复杂技术,对系统的设计、制造和调试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专业的技术团队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可靠性,同时也对运营维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3、能量密度相对较低:

与锂电池等化学储能方式相比,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在相同的空间和重量限制下,它所能存储的能量有限,可能需要较大的安装空间和较多的设备数量来满足轨道交通的能量需求。

4、 与现有系统的兼容性:

将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集成到现有的轨道交通供电和控制系统中,可能存在兼容性问题。需要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以确保两者能够协同工作,实现能量的有效存储和释放,且不影响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行。

五、磁悬浮飞轮储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国内成功应用案例

1、 青岛地铁:

       2022年4月11日,我国首台套1兆瓦飞轮储能装置在青岛地铁3号线万年泉路站完成安装调试并顺利并网应用。该项目由青岛地铁联合湘电股份子公司湘电动力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研制,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垄断。两台飞轮储能装置投入使用后,预计年节电约50万度,30年寿命周期可节省电费约1065万元。据估算,青岛地铁全面推动飞轮储能装置的推广应用后,可实现牵引能耗节约15%,线网每年可节电5000万度,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万吨。

2、郑州地铁:

    北京泓慧国际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正式交付郑州地铁飞轮储能能量回馈系统。该系统通过中国铁科院认证中心(CRCC)权威的第三方检测认证,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非常可观,可有效提升列车运行安全稳定性,降低运营电费成本,节约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六、基于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提升的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

1、提升稳定性和效率:

     实时监测与预测性维护: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对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各种传感器数据(如转速、温度、振动、电流等)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模型,能够提前预测系统可能出现的故障或不稳定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护或调整,避免故障发生,从而提升系统的稳定性。例如,当监测到某个参数的变化趋势异常时,提前预警并安排维护人员检查相关部件。

2、 优化充放电控制:

       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的电力需求、电网状态等信息,优化磁悬浮飞轮的充放电策略。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不同时间段的用电规律和电价波动,确定最佳的充电和放电时机,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系统的经济性。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或电网需要调频等关键时刻放电,实现更高效的能量存储和释放。

3、 自适应控制

      针对不同的工作场景和负载变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使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能够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实现自适应控制。比如,当负载突然增大时,系统能够快速调整飞轮的转速和输出功率,以满足瞬间的电力需求,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4、 优化结构:

    拓扑结构优化:

       借助人工智能的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优化算法等),对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整体结构拓扑进行设计和优化。例如,确定磁轴承的布置方式、电机与飞轮的连接结构等,以实现更紧凑、高效的结构设计,降低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同时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材料选择与优化:

       利用人工智能结合材料数据库,分析不同材料的特性和成本,为磁悬浮飞轮的制造选择最合适的材料。比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预测某种新型复合材料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表现,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选择成本更低、更易于加工的材料,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同时,也可以对现有材料的配方或加工工艺进行优化,提高材料的性能指标。

 降低成本:

  供应链管理

       运用人工智能算法对原材料的采购、库存管理等供应链环节进行优化。通过分析市场价格趋势、供应商的交货期和质量数据等信息,确定最佳的采购时机和供应商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合理规划库存水平,避免过多库存积压资金或过少库存导致的生产延误,提高供应链的效率和灵活性,间接降低成本。

- 生产工艺优化:

       利用人工智能对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例如,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分析不同工艺参数下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找到最优的工艺参数组合,提高生产良品率和生产速度,减少废品和返工,降低生产成本。此外,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进行生产流程的自动化优化,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工干预和错误,降低人力成本。

- 成本预测与分析:

         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成本预测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和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如原材料价格、能源价格、设备折旧等),预测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的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通过对成本的准确预测和分析,能够发现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和潜在的成本节约空间,为企业制定合理的成本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 智能电网应用拓展:

      结合人工智能对电网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更多适合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发挥作用的应用场景。例如,在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时,利用飞轮储能系统快速响应和平滑功率波动的特点,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时控制飞轮的充放电,保障电网的稳定性和电能质量。又如,在电网的故障恢复过程中,根据人工智能对故障情况和电网恢复需求的分析,合理调度飞轮储能系统提供应急电源支持,缩短恢复时间。

与其他储能技术协同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分析不同储能技术(如锂电池、超级电容等)的特点和优势,将磁悬浮飞轮储能与其他储能技术进行协同应用。例如,在一些对功率响应速度和循环寿命要求较高的场景(如轨道交通的制动能量回收),以磁悬浮飞轮储能为主;而在对能量存储容量要求较大且对响应速度要求相对较低的场景(如大规模的风电场储能),可以将磁悬浮飞轮储能与锂电池等结合使用,发挥各自的优势,拓展应用范围。

      探索新的应用领域:通过人工智能对各行业的能源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行深入分析,挖掘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在一些新兴领域的应用潜力。比如,在一些对可靠性和瞬间功率输出要求极高的特殊工业领域(如高精度制造设备的应急电源),或者在一些偏远地区的独立微电网系统中,利用人工智能评估磁悬浮飞轮储能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开拓新的市场和应用场景。

分享到: